W3.CSS

路加福音[第15章]
Book of Luke 15

【无可比拟的爱】

主讲:林国晶实习传道 + 陈炎明牧师

30/07/2021


引言 :

路加福音第15章的开始,就是耶稣接待罪人并与他们吃饭。而看见这一幕的文士和法利赛人认为耶稣正在做一件‘不洁’及得罪神的事。在法利赛人和文士看来,罪人和税吏在神面前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所以对他们不需要同情和体恤。他们认定神只看重他们那样有敬虔的外貌,谨守律法的教条,更重视传统礼仪的人,所以他们无法接受主耶稣「接待罪人」。在这里,我们看见,一方是人人所厌恶的罪人,另一方却是人人所羡慕的义人或社会领袖。而这些人人所厌恶的罪人想要来听耶稣讲道,寻求悔改的道路。但是法利赛人却以上帝审判官的角色判定这些罪人是无法得救的,是该死的罪人,是无药可救的。

为了纠正文士和法利赛人的思想,耶稣就说了三个失而复得的比喻。虽然,这三个比喻好像在说不同的事,其实它们也在同样的事。无论如何,透过比喻,耶稣要带出的是天父如何看待这些在人眼中的罪人并神对他们的心意,让世人明白神的爱是‘无可比拟的爱’!

一、不放弃的爱(V3-7)

圣经当中很常都是用牧羊人和羊来形容神和人的关系。在这个比喻里的迷失之羊比喻人的迷失是因着人的愚蠢而导致的。然而从牧羊人寻找一只迷羊的举动,让我们看见天父不放弃的爱在当中。

1.坚持寻找(V4)

V4你们中间谁有一百只羊失去一只,不把这九十九只撇在旷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着呢?

‘直到找著’在原文中是‘坚持地找’,不找到绝不肯罢休的意思。在这里我们看到主寻找迷羊的坚决。保罗在提前1:15说,“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带出我们原本都是罪人,然而是上帝的爱怜悯了我们,使我们接着耶稣基督得称为义。

法利赛人注意的是外表是否敬虔,但是神所注意的是生命是否丧失。虽然法利赛人也相信神会欢迎悔改的罪人,但他们却不明白神是一位主动寻找而且是不放弃的寻找罪人的神。这只羊知道自己走失了,也知道周围环境的危险,但不知道怎么回来。这就如,我们也有许多人走迷了路,很需要神带领他们回转。

2.顾念体恤(V5)

V5找着了,就欢欢喜喜的扛在肩上,回到家里。

找到羊后应该是可以赶着羊回来,为什么要“扛”在肩上呢?其原因在于这些失散的羊在被找到时,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都呈现非常软弱的状态,它已经没有力气来跟随牧人走回家了。所以,牧人需要把它扛着早点赶回家中。在这里我们看到主体恤我们的软弱,正像圣经所说的“我们的大祭司……体恤我们的软弱”(来4:15)。祂不是把我们找回来,然后不理我们,要我们自己去反省。而是拥抱我们,欢喜的欢迎我们回家。

3.真实的爱(V6)

V6就请朋友邻舍来,对他们说:‘我失去的羊已经找著了,你们和我一同欢喜吧!’

从牧人的这些表情和举动来看,他实在是爱这只迷失的羊,完全不顾念自己的辛苦,为能寻回羊欢喜快乐。在这里我们看到主对他选民爱的真实,正象圣经所说的“主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约一3:16)

主耶稣并不是说祂看重这一只「失去的羊」过于其他「九十九只」羊(V4),也没有说祂不顾那「九十九只」羊,而是说祂为一个生命都不失丧而「欢欢喜喜」。地上只要还有一个罪人,祂就要付上自己生命的代价去寻找。主耶稣一个一个地把这些「失去的羊」寻找回来,再把这些悔改的罪人一个一个地带回神的家。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迫切的为神赢得灵魂。因为神爱世上每一个人。

二、看重人生命(V8-10)

V8或是一个妇人有十块钱,若失落一块,岂不点上灯,打扫屋子,细细的找,直到找着么?

‘钱’在这里指上帝的选民。耶稣把选民比作银币,一方向是表明在上帝的眼中选民被视为宝贵;另一方面也表示在上帝看来,选民是有价值的。这就是人的生命在神眼里的价值。

「一块钱」原文是希腊银币Drachma,相当于罗马的一钱银子(Denarius),大约是当时工人一天的工资(太20:2),并不是小数目。古时犹太人的房子通常没有窗户,或窗户极小,所以在室内泥地上寻找一个银币必须「点上灯,打扫屋子,细细的找」。有人认为这是犹太人妇女在前额上所戴的饰品,用银币串成,代表订婚的信物,所以对这位妇女非常重要。这块钱根本不知道自己失落了,也不知道自己被主人看为宝贵,一切都在乎主人的心意。

每一块钱对主人都有重要的意义,每一个人在神心中都有重要的价值。这就如这块钱根本不知道自己失落了,许多罪人也都不知道自己已经「失落」了,不觉得自己有悔改的需要,但我们不可轻忽任何罪人,而要体贴神的心意,去「细细的找」。

三、完全的接纳(V11-32)

在第11-32节浪子的比喻里,「一个人」代表父神,「两个儿子」代表神所造的人。这里所要带出的是神与人的关系是父与子的关系。因为神是人生命的来源,这是不能改变的事实。法利赛人和文士自以为义地用道德标准把人划分为义人和罪人。但在神的眼中,地上并没有义人,亚当的后裔都落在罪中,只有犯罪程度的深浅,没有罪人和义人的分别。人的义是要分别人,但神的义却要悦纳人,祂一直在等待我们接受救恩、悔改回家,恢复在祂面前作儿子的地位。

耶稣描述这个家庭的小儿子要求父亲分产业给他。其实按犹太人的习俗,长子可得两份家业(申21:17),小儿子「应得的家业」约为三分之一。父亲可能将「家业」预先划分好,但通常不会在生前就分配「家业」。

所以,小儿子要求分家业,是明知故犯的悖逆。但是这位父亲还是把产业分给他。没想到,他之后更是离开家往远方去,而且任意放荡,浪费资财。结果,他耗尽了一切所有的,而穷苦起来。最后,这个小儿子醒悟过来,看到因自己的愚昧,而失去了在父家中作儿子的名份。于是,他就鼓起勇气回家,盼望他父亲收纳他,就算他只是在家中当一个雇工。然而,我们从这位父亲的身上看到一颗完全接纳的心。透过这位父亲对他小儿子所展现的爱。让我们也看见天父对人的爱。

而且,惟独上帝的爱能够战胜了人的愚昧,无妄和刻意悖逆的心。

1.等侯回转(V20)

V20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

当 ‘相离还远’,代表当浪子还在远处时,他的父亲就‘看见’了他。这带出这位父亲不是等到浪子叩门,乃是这位作父亲的早在每一天就已经持续地等待着浪子的归家。其实,天父也是这样的在等候着我们,等候罪人的悔改。而且,祂不是等到我们悔改以后、祂才准备要接纳我们,乃是当我们一悔改归向主,天父赦罪的恩早已预备好、要施恩给我们了。

2.怜悯恩慈(V20)

神的心,是要饶恕人、免去人一切的罪债。「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代表这位父亲看见了,就有了怜悯。而且,就是这份的怜悯,神免了我们的罪债。我们看见,在这浪子还没有说半句话、或作任何一件好事,父亲就怜悯了他。

同样的,天父也不是因着我们的祷告感动了祂,或是作什么讨祂喜欢的事,乃是因着祂怜悯的爱、就免了我们的罪债,使我们得与祂亲近。

3.接纳宽恕(V21-24)

V21-24 儿子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後,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父亲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他们就快乐起来。

虽然小儿子身上是肮脏污秽的,但是父亲对这儿子的爱是没有改变的、就‘跑去、抱着…连连与他亲嘴’。天父对我们的爱、也是这样一个完全接纳的爱。当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神的爱就已经向我们显明了。尽管我们有时犯罪,甚至远离神,伤了天父的心(像小儿子一样),但祂依然爱我们、要用爱和宽恕来寻回我们、除去我们一切的罪污,恢复我们在基督里儿子的身份。

4.白白恩典(V25-32)

这个大儿子从来不曾体会父亲对小儿子的爱,也从来不曾体会他在这个家里面、是被父亲所爱的。他总以为小儿子作错了理当悔改、但他做好了就应该多得奖赏。其实,这是条件式的。从他对父亲说的话当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已经无形中把自己当成好像仆人一样、要换取主人所给他的赏赐。

因为他并没有把自己看成是这个家庭里的儿子,所以他一直以为他需要靠他的努力来换取这样的赏赐。大儿子自以为忠心的遵从、并服事他的父亲、却好像一无所得(他并没有享受到与父亲同在的喜乐、以及他已经拥有的一切);但是他看见这个小儿子一无是处、浪费了所有的才回到家中,却反倒被父亲接纳款待。所以,他就产生了比较的心,但却没有想到他是已经在这白白的恩典中。

这个故事中的大儿子其实是代表法利赛人,他们因为罪人被迎接到神的国里而愤愤不平。他们认为自己为神牺牲又做了很多善事。

因此,我们也常常需要被提醒:我们已经回到天父的面前、我们是已经在这白白的恩典中,我们也更当体会天父对失丧罪人悔改到祂面前的喜乐。当我们服事主,乃是因着主的恩典,也是因着我们对神的爱的回应;不是重担、不是交换、更不是一种比较。

小结:

从浪子的比喻当中,我们看见这就是天父对我们失丧罪人的爱,是等候要施恩给我们的爱,也是满有怜悯、以至完全接纳的爱。而且,天父所给我们的恩典都是白白的。因此,首先我们需要先认识、明白主的爱,我们就可以靠近主的心、靠近天父的心。

总结:

耶稣用这几个比喻让法利赛人和文士知道,这些税吏和罪人是失而复得的,并且都是犹太人,是他们的兄弟,所以当他们愿意悔改,父神就为他们欢喜。 然而法利赛人却只在意律法的条例,他们并没有体会父神的心,也没有体会律法的真正目的和意义。 神赐下律法是要让人得救,所以罪人得救理当欢喜。 耶稣在最后的比喻点明法利赛人生气的原因,但也是为了让他们明白天父的心并回转。

尤其,从浪子的比喻中,我们看见父神寻回失丧的儿子是多么的高兴。无论那个人的价值有多少,我们的神都会这样看重、寻找他们,所以我们都要明白并有父神的心,才能跟从神,并以一颗愿意的心去做。